第179章 邀名逐利(2 / 3)
会,全权交给了王晶花和王忠旗处理。
因为年前年后他基本是要连轴转,先是载着陈虹、张芳、康诙回老家,等腊月27再把康诙送回老家、把陈虹送去京城机场。
而到了正月初五,遵照母亲的指示,他就得飞去阿卡林省,给陈虹的父母拜个晚年——要不说这平时的电话粥没白煲呢,陈虹都没张嘴,做婆婆的就主动提出来了。
张延为了这次登门,专门托马卫都帮忙淘了副郑板桥的真迹,这是副行书七言对联,拢共花了一万四,算是标准的一字千金。
虽然不如陈虹那副家传的画有意义,但谁让张家祖上都是贫下中农,没攒下什么传家宝呢。
另外听说陈虹的父亲好酒,他又专门准备了一坛子陈酿,好不好喝另说,反正看那坛子是挺唬人的。
正应了那句话。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中意,孙晓红对康诙满意的很,陈虹的母亲也对张延赞不绝口。
不过老丈人那一关就比较麻烦了。
康诙在恒江三天喝断片两次,张延则是跟个人参一样,恨不能顿顿泡在酒坛子里。
这年头似乎全国都是一个风气,毛脚女婿上门必须酒精考验一番,酒量多少不是问题,主要看的是个态度。
等两人结伴回到北方的时候,张延的行李箱就又多了一柄日本军刀,据说是抗日战争时的战利品。
而就在张延从阿卡林回来后不久,被证实行之有效的点歌台业务,也如同野火燎原一般,从山河四省向东南西北蔓延开来。
仅仅二月份,津门台就累积接待访客超过了300人次,而更多地方则是选择了就近取经。
市传区、区传县,一时祖国大地到处都是圆梦七子的歌声——五虎之外,又添了高风和李淳波。
于是到了三月份,各地邀请商演的单子便如雪片一般飞了过来。
在这种一家有女百家求的状况下,圆梦带头制定的分段式收费模式,很容易就得到了市场认可——那些不认可的,圆梦也不会理睬。
与此同时。
信息集散中心、八一影视基地落户津门,也都有了极大的进展。
为迎接97提前开放民营资本进入影视行业,并进行转播权市场化的提案,也通过津门代表团传达给了中央。
最积极响应这个提案的,不是欧阳长林所在的hun省代表团,反倒是京城文艺界代表团。
毕竟津门只有一部《天津卫》出圈,而京台可是已经做了好几次冤大头了,眼见《京城人在纽约》又要严重超支,他们当然也迫切希望转播权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