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 先天(2 / 4)

复杂的情绪。

“儿臣,谢父皇。”李隆基的声音朗朗,回荡在殿内。

李旦只是拍了拍他的手背,什么也没说。有些话,不必说,也不能说。

他看着李隆基转身,接受百官的朝拜,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里,他仿佛听见了自己心底的叹息。

这孩子,终究还是坐上了这个位置,可前路,恐怕比他更难走。

大典结束后,李隆基回到东宫,屏退了所有人,只留下一个身着青布道袍的老者。

老者须发皆白,脸上布满沟壑,却坐得笔直,浑浊的眼睛里偶尔闪过一丝精光。

“先生,今日之事,多亏了您。”李隆基亲手为老者斟上一杯热茶,语气里带着敬重。

齐先生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殿下——哦不,如今该称陛下了。”

他顿了顿,继续道,“老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倒是陛下,今日殿上的隐忍,实属难得。”

李隆基的手指在茶杯边缘轻轻敲击着,眉头微蹙:“先生,您可知,昨日禁军统领密见了我?”

齐先生抬眼看他。

“兵符。”李隆基的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武皇帝当年交托给先生的兵符。”

“只要先生拿出兵符,调羽林军入宫,太平公主那些党羽,不过是土鸡瓦狗!”

他说着,猛地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

这些日子,太平公主的势力在朝堂上日益膨胀,七个宰相里,五个是她的人,连禁军将领都有大半听她号令。

每次上朝,那些或明或暗的挑衅,那些若有若无的轻蔑,都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

他忍了太久了,久到快要忘记自己腰间的佩剑是用来出鞘的,不是用来装饰的。

齐先生却摇了摇头,将茶杯放在桌上,发出“叮”的一声轻响:“陛下,兵符能调动的是军队,却调不动人心。”

李隆基一愣。

“太平公主经营多年,根基太深。”齐先生缓缓道,“她的党羽遍布三省六部,甚至渗透到了地方州县。”

“您今日动她,禁军未必会全然听令,朝中必有大乱。”

“到时候,韦庶人之祸刚平,又起萧墙之争,天下人会怎么看您?”

“先帝刚退位,您就手足相残,这‘仁孝’二字,又该如何自处?”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诛心。

李隆基脸上的激动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思索。

他知道齐先生说得对,可心底的那股冲动,却像野草一样疯长。

“可若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