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农稷房(2 / 3)

叶子什么的和人畜粪便混在一块儿,淋上水,让它烂透了?”

老农瞪大眼睛:“大人也懂这个?”

“懂得不多,但知道这个很有用。”林川点点头。

眼下已入秋,再有月余,便是种植冬小麦的时节。

在西北大地,百姓多是靠天吃饭,种下几亩薄田,顶多施些人畜粪便,以后便只能听天由命。若是遇到旱涝天气,苛捐杂税缴完,一家人的生计就会面临大问题。一年下来,若是一亩地能收百十斤粮食,便已是谢天谢地的丰收年景。

可后世的田地,亩产数百斤是寻常事。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两点:一是水利,二是施肥。

水利并非简单的引水灌溉,而是要修水库、挖水渠、打水井,做到旱时能浇,涝时能排,让土地不再受老天摆布。

至于施肥,如今自然没有化肥,可寻常的农家肥,若用对了法子,也能让贫瘠的土地变得松软肥沃。

眼下山谷里修建了公共厕所,粪水都集中在专门的粪池里。还有几百匹战马和牛,每日产出的粪量,那可是不小的数目。只要方法得当,集中处理,用来堆肥,足够滋养那两千多亩新开垦的生地。

想到这里,他便招手让老农近前,询问起种地堆肥的一些问题。

南宫珏在旁静听,忽然开口道:“大人,《氾胜之书》有云,’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这粪泽二字,想来……便是老丈所言的堆肥之法。”

他虽不懂农活,说起典籍来却头头是道。

“古人尚知’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可见这施肥一事,实在是农耕根基。”

老农听得发愣,只觉得南宫老爷说的词儿文绉绉的,却又好像句句都在理上。

林川看向南宫珏:“怀瑾的意思是?”

“铁林谷要立住脚,先得让土地长出粮食。”南宫珏抱拳道,“如今既开了两千亩地,单靠几位老丈口传心授,怕是不成章法。《礼记?王制》有载,’制农田百亩’,需‘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依属下浅见,不如设立‘农稷房’,专管耕种、施肥、水利诸事。”

林川眼前一亮:“你是说……成立一个专门的农业部门?”

南宫珏点点头,抬眼望向林川:“正是。属下以为,选老丈这样善种地的长者为正,再挑些青壮为佐,一边承续老法子,一边记录新经验。何时下种、如何堆肥、水渠走向,都由农稷房定夺,报与大人过目便可。如此一来,农事有章可循,方可持续。”

林川笑了起来:“这主意好。农稷,农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