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税收与支出(下)(1 / 3)
而上党郡之所以能被填满,那还要因为右路军源源不断从河北中原往上党运粮的原因。
所以,上党郡的粮仓还在不断的增加。
尽管如此,并州目前所积累的粮食总量仍然相当可观,不下一千万石。
这些粮食将成为并州未来一年的重要物资储备,为当地居民提供充足的口粮,也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灾荒或其他紧急情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别看这一千万粮食貌似很多,但实际上将其平摊到十二个月,李渊每月能够消耗的粮食也仅仅只有八九十万石而已。
这其中,光是养活军队和工匠以及奴隶这三项,每月就要消耗三四十万石的粮食。
其中的大头在于那二十多万的工匠以及将近十万的矿奴。
军队方面,七成的兵力都被李渊派遣到了河北中原地区去解决温饱问题,而剩下的军队所消耗的粮食其实并不是很多。
所以说,真正的问题核心还是出在工匠身上。
李渊采用的是一种大锅饭的模式来管理这些工匠。
这些工匠们并没有工钱可拿,他们每天只能得到两餐食物供应。
除此之外,他们不需要为其他任何事情担忧,只需要按照每个月规定的指标,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即可。
这就好比李渊所处的后世工厂一样,只不过李渊的心肠更为黑一些,他仅仅提供住房和饭食,而完全不给工匠们发放工钱。
实际上,李渊原本是打算取消这种大锅饭模式的,转而采取结算工钱的方式来管理工匠。
不过当他将这个想法与阎忠进行商议之后,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虽然结算工钱的模式可以让李渊不再需要为工匠们提供粮食,而是让工匠们用自己的工资去购买粮食,但这样一来,却会导致境内的粮价大幅上涨。
一旦粮价上升,李渊想要从百姓手中征收粮食时,就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
如此一来,李渊不仅无法节省开支,反而会亏损更多。
所以只能取消结工钱的方式,打算以后在施行。
除了每月提供工匠以及矿奴的粮食外。
另外粮食支出大头就是移民实边了。
而按照李渊推行的移民实边政策,为了让百姓能够在边郡扎根,还需要从李渊的州牧府不断地调拨粮食来予以支持,每月也至少需要十几万石的消耗量。
云中郡,五原郡,定襄郡才刚刚拿下一年。
虽然也收获了一些粮食,但李渊又移过去数万常山郡的百姓。
这些百姓的安置,一部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