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老谋深算(2 / 6)

,他肯定要去观赏一番。

他微微颔首道:“王卿办事得力,朕心甚慰。”

王黼恭敬躬身,“臣等定不负陛下厚望,早日为陛下添一胜景!”

“好,望卿再接再厉,早日大功告成。”

王黼躬身领旨,退回班列,脸上露出一丝得意之色。

他深知赵佶的喜好,曲意逢迎是他屹立于官场的不二法门。

赵佶1100年登基,其实,他当政初期还算勤勉,不,应该说非常勤勉。

他仿效仁宗,每日都召见大臣议政,朝廷的大事小情他皆要过问。

《宋史·徽宗纪》记载:“御笔批答,至夜分犹不寐”,是说他经常批阅奏折到凌晨。

《宋会要辑稿·帝系》载:“减掖庭用度,罢诸路岁贡”,这是说他裁减宫廷开支。

《铁围山丛谈》记载:他因节俭被向太后提醒:“天子服浣濯之衣,非所以示四方”。

大意是:天子的行为和仪表,应当符合其尊贵的地位,而不应该过于朴素。

根据多方记载来看,赵佶初期还是比较勤勉节俭的,有一点“明君”之象。

只是他的明君之象维持得很短,不到两年,1102年,蔡京拜相。

赵佶准备在皇宫举办寿宴,他拿着玉杯玉盏对蔡京说:“朕欲用此,恐人以为太华。”

蔡京说:“臣曾出使契丹,当时辽主在宴会上用的就是玉盘玉盏,辽官员还在臣面前卖弄,说我南朝无此。

他们用的不过是石晋旧物,而我泱泱中华,地大物博,岂是他们草原蛮夷所能想象的,当真可笑至极!

如今陛下用之,不仅于礼无嫌,还可以彰显我朝繁盛,免得被辽国小觑。”

赵佶还是不放心,唏嘘道:“先帝只是在宫内筑一座数尺小台,谏官上封者甚众,朕甚畏其言。”

蔡京对答:“事苟当于理,多言不足畏也。陛下当享天下之奉,区区玉器,何足计哉!”

宋哲宗最初想在皇宫建造一座“宣明台”,他本想建十米左右,借口是“观稼”,观察农事。

台侧面计划引一道金水河水,建一座水磨,兼具游乐与实用功能。

其实就是个登高游玩的景观,水磨只是强行扯到农事上的借口,可见哲宗当时有多么小心翼翼。

当他把这个想法提出后,遭到群臣上表谏阻,经大臣商议,十米高的提案改成了三米,最后太后介入,连三米的台子也不给建。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赵佶自然顾虑重重,何况当时谏官贴脸开大的能力还是很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