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邯郸市《涉县》(1 / 7)
三省通衢处的多彩山城
在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之地,坐落着邯郸市涉县。涉县县域总面积达1509平方千米 ,其东西横距3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4.5公里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演绎着独特的地域风情。
一、历史沿革:岁月长河中的古老印记
涉县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数千年前。汉始置县,因涉水而名,从此开启了它在历史舞台上的漫长征程。
夏商时期,涉县地域分属冀州、并州;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涉县归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涉县属邯郸郡 。
西汉高帝元年(前206年),涉县正式立县,初称沙县 。此后,涉县的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更。东汉时,涉县曾改为涉侯国;晋代属司州广平郡;南北朝时期,归属复杂,先后属多个州郡 。
隋唐时期,涉县的隶属关系也有所变化 。唐代武德元年(618年)复隶韩州 ,贞观十七年(643年)废韩州,属河东道潞州 。五代时期,涉县隶河东路潞州 。
宋代,涉县属隆德府;金代时,涉县被金所占,属河南东路 。金贞佑三年(1215年)七月,涉县升为崇州;次年八月复为县 。兴定五年(1221年)复升县为州 。元初,仍为崇州,属真定路 。至元二年(1265年),废州,除将偏城一带13村划入黎城县外,其余划入磁州滏阳县(今磁县) 。次年,原涉县划入滏阳县地域,复置涉县,改属燕南河北道真定路,后涉县又废 。明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改路为府,涉县复置,属真定府 。次年,改属河南彰德府磁州 。清承明制,雍正四年(1726年),磁州改属广平府,涉县仍属河南省彰德府 。
中华民国时期,涉县的归属也历经波折 。初属河南省豫北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河南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底,涉县抗日政府成立 。此后,涉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8月,涉县由河南省划归河北省邯郸专署 。此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涉县一直隶属于邯郸市 。
二、文化脉络: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
涉县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女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