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 / 6)

念品。

朝阳地镇

朝阳地镇位于围场县的北部,气候较为寒冷,但土地肥沃,适合种植一些耐寒的农作物,如莜麦、胡麻等。这里的畜牧业也较为发达,牛羊成群,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朝阳地镇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蒙古族的传统歌舞和马术表演在这里深受欢迎。每年的那达慕大会,是当地最热闹的节日,人们身着盛装,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比赛,载歌载舞,庆祝丰收,传承着蒙古族的文化传统。

杨家湾乡

杨家湾乡自然风光秀丽,山水相依。这里的河流清澈见底,河边绿草如茵,是休闲垂钓和野餐的好去处。杨家湾乡以种植果树和中药材为主,形成了“林果+中药材”的特色农业模式。每到春季,漫山遍野的果树开花,花香四溢,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秋季则是收获的季节,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挂满枝头,果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同时,中药材的种植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许多中药材被运往全国各地的药材市场。

腰站镇

腰站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帝从承德离宫到围场行围狩猎,“腰栈”是从庙宫到银窝沟、克勒沟等地的中途休息站,“腰栈”由此得名,后改为“腰站” 。如今,腰站镇依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民俗文化。这里的居民以满族为主,他们传承着满族的风俗习惯,如满族的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腰站镇的居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表演满族的传统舞蹈、演唱满族的传统歌曲,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满族文化氛围。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商周时期,这里属燕地,被称为“鬼方”。秦朝时,西部濡水流域属渔阳郡,东部索头水流域属右北平郡。两汉三国时期,为鲜卑地。隋朝属奚地,唐统一后属饶乐都督府。五代时期,为松洲县,西南部为安州利民县,属契丹。辽金时期,县境北部属上京道,东部为中京道松山州松山县,西部、南部为北安州利民县地。元朝时期,东部属大宁路松州,南部为惠州,西部属上都兴路州兴安县。明朝时期,属开平左屯卫,后为诺音卫,后划入乌梁海,成为鞑靼人牧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清朝时期,这里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式设置“木兰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