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太原市《娄烦县》(4 / 14)
族文化对娄烦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汉族文化也在继续传承和发展。
明洪武二年(1369),楼烦为镇,并设巡检司。万历年间,“楼烦”更名为“娄烦”。明朝时期,娄烦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同时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一些集市和商铺在娄烦镇和其他乡村地区兴起,促进了当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清初,沿明制。雍正二年(1724),娄烦为镇,设巡检司,属忻州静乐县。清朝时期,娄烦地区的文化继续发展,民间艺术如刺绣、剪纸、面塑等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道,静乐县属山西省雁门道。全县划为3个区,今娄烦县大部分地区为第二区。民国29年(1940)1月,娄烦属晋西北行政公署三专署静乐县,为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娄烦地区成为了抗日的重要根据地,当地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斗争,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多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英勇牺牲,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
民国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11月晋绥边区将原归八专署管辖的静乐县改称娄烦县,同时划归三专署管辖,县政府设在娄烦镇。次年2月,废娄烦县、复置静乐县,娄烦地区归静乐县管辖,并属六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1年4月,娄烦地区一直属静乐县。197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复建娄烦县,属吕梁地区。1972年4月,娄烦县改属太原市,至今未变。新中国成立后,娄烦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娄烦县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娄烦地区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这里的文化融合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特点,既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放与洒脱,又有中原农耕民族的细腻与坚韧。当地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刺绣、剪纸、面塑、木版画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展现了娄烦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是娄烦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娄烦的民俗风情也独具特色,传统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活动,都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和仪式,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娄烦还拥有丰富的历史人物资源。其中,高君宇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