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西省《朔州市》(1 / 10)
在华夏大地的北方,山西省的北部边陲,晋蒙交界之处,坐落着一座充满历史的城市——朔州。这座城市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 ,下辖2区1市3县,即朔城区、平鲁区、怀仁市、山阴县、应县、右玉县,还设有6个省级开发区 。全市有62个乡镇、8个街道 ,常住人口159.34万人 。朔州,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散发着现代城市的蓬勃活力。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朔州地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
战国时期,朔州归入赵国版图,赵武灵王在此设置雁门郡,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此时的朔州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碰撞交融的前沿地带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朔州地区分属雁门郡和代郡,秦始皇的大将蒙恬曾在雁门关外北逐匈奴,围城养马,造就了马邑之名 。西汉时期,朔州依旧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区域,汉武帝发动的马邑之围,揭开了西汉北伐匈奴的大幕,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古代边疆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朔州地区战乱频繁,先后被多个政权统治。北魏时期,拓跋鲜卑南迁,在此设置“朔州”,寓意“北方朔地”,朔州之名由此而来 。此后,朔州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变迁,隋末刘武周在此起义称帝,唐初名将尉迟恭随李世民打天下,他的英勇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忠义威猛的形象与秦琼并列为中华传统门神 。
辽金时期,朔州处于辽、金政权的统治之下,成为北方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业中心 。明清时期,朔州是军事防御的重要关卡,也是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 。明长城横穿朔州境内,着名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右玉杀虎口,建于明朝,是明长城北部的关口之一,既是重要的军事要塞,也是边贸重镇 。明清时期,晋商经杀虎口通往蒙古、俄国,朔州成为商贸枢纽,“走西口”的民谣也由此传唱 。
到了近代,1937年同蒲铁路通车,朔州煤矿开采加速,但日军的侵占给朔州带来了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朔州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1988年,朔州撤县设市,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中外大型合作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开发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朔州的城市发展 。如今,朔州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现代化,在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就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朔州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这里的边塞文化,因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