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朔州市《右玉县》(4 / 12)

此留下足迹。身经百战的李广、卫青,几出雁门征讨匈奴;汉景帝时,雁门郡太守郅都为政清廉,蒙冤离开雁门太守之职时,百姓用木头刻其偶像,竖立在雁门郡城外匈奴交通的大道旁,以表敬重;为表彰苏武不辱使节、效忠汉室的高风亮节,在右卫城北曾建有苏武庙;唐天宝四年(745)河东节度使王忠嗣在善无城的遗址上筑静边城,天宝十四年(755)郭子仪率军在静边城(今右卫城)与安禄山叛军展开决战,斩杀敌骑7000多人马,重创安禄山叛军势力,史称静边城之役,是大唐中兴的转折之役 。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善无、静边城遗址上又筑定边卫城,永乐七年(1409)大同右卫迁来,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徙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合称右玉林卫 。明代正统年间,在威远就办起卫学。嘉靖三十六年(1557)鞑靼大军冲入边内,攻陷太原以北七十多座城堡,唯右卫城孤城坚守八个月之久,城内军民砥砺誓众,粮断柴绝,先是杀战马后是捕鼠雀以充饥,居民拆掉自己闲置的房子,供军士生火煮饭,右卫城的坚守受到了嘉靖皇帝的奖赏,赦赐建造“忠义坊”“巩固晋蕃坊”,表彰右卫军民 。这一时期,麻家将乘势崛起,一门出了30多位将军总兵,明史有“东李西麻”之誉,在右卫城设立牌坊表彰其功勋。

清代,顺治七年(1650)在右玉杀虎口设税关 ;顺治、康熙年间驻将军,驻防满、蒙、汉八旗官兵,雍正三年设置朔平府 。同时修建了文庙以及学官衙署,雍正四年(1726)设立府学,道光年间创办了玉林书院,历时一百多年,光绪年间又创办了恒阳书院 。民国年间创办了山西省立七中。康熙年间,康熙大帝三次率军亲征准格尔部葛尔丹叛乱之际,晋商为保证大军的后勤供给而兴起,为保证商旅通行,杀虎口卖油的捐钱建卖油桥,寡妇捐钱建寡妇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右玉成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10月,八路军一二O师雁北支队,警备六团,奉命挺进洪涛山地区,以右玉的南山、西山、东山为基点,开辟了和(林)右(玉)清(水河),右(玉)山(阴)怀(仁),左(云)右(玉)凉(城)后演变为右玉、右南等抗日根据地,并成立了相应的县委、县政府组织发动人民开展抗日斗争 。期间,胡一新、陈一华、任一川、宇洪四位县委书记为保护部下和人民群众光荣牺牲;白兴元、王金相、刘永顺等200多党的领导干部英勇奋战光荣牺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