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长治市《壶关县》(2 / 11)

力相互侵并,都将壶关视为要冲之地,在这里展开激烈的争夺,上演了无数次的攻伐战争。

隋唐五代时期,壶关依旧是兵家必争之地,谁先占据这里,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唐贞观十七年(643年) ,县治移至清流川,也就是现今的壶关县城,当时的境域包括今壶关全境及三分之一的平顺。自称皇帝的刘武周凭借壶关的险要地势,成功击退前来征伐的唐王李世民;晋王李克用则利用峡谷天堑,在沙陀村等地屯军练兵,最终成就一代霸业。唐末,农民起义波及此地,藩镇割据,关塞林立,壶关的百里石长城得到补修,有史料记载“登高望之,联络中有营垒。以询土人,皆曰晋梁交兵,筑以相拒” ,当时交通受阻,出行困难,诗人韦庄曾无奈地发出“处处兵戈路不通,却从山下去江东;黄昏欲到壶关寨,匹马嘶鸣野草中”的感慨。

宋辽金元时期,和平与战争交替出现。壶关连山坞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峡谷两岸分布着岳家军寨“坞堡相望” 达百余里,穆家寨、杨景寨、乌黄寨、高山寨、平头坞以及众多烽火墩共同构成了纵横交错、上下一体的立体防御工事。在这一时期,李抱真率军东下大峡谷、张开及守城退敌、宋江智取壶关等历史事件,都凸显了壶关地利的重要性。

明清时期,壶关的山河依旧,险要的地势未变,但却经历了诸多变故。陈卿起义攻城掠地,使得长城雄关失去了原有的防御作用;闯王部兵临潞州时,壶关城望风归附。

抗战爆发后,壶关成为太南抗日中枢,中国军队在东长井、五龙头、内王、东归、河头(时属壶关管辖)等地痛击日军 ,壶关成为晋冀豫根据地的大后方,太南地委、抗大一分校、山西第五专署路东办事处、新华日报社、黄河日报社等机构纷纷入驻此地。然而,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后,壶关变为抗日前沿阵地,八路军新一旅、三四四旅驰援壶关,朱德总司令在此与国民党高级参谋王葆真进行谈判,划定壶关中部的长林至大井、石河沐一线为国共军事分界线,界北为八路军驻地,界南为国民党二十七军驻地,自此,壶关境内出现了共产党、国民党和日伪三种政权以及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游击区、摩擦区五种区域,形势极为复杂。民国32年(1943年)3月 ,国民政府撤出壶关;民国34年(1945年)8月 ,县城日伪政府灭亡,同年9月,壶关抗日民主政府带领人民迎来了壶关的彻底解放,从此,壶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新征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