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晋城市《沁水县》(2 / 6)

路泽州。金时属河东南路,天德二年(1151)改属平阳府泽州。贞佑四年(1216)又属上党泽州昭义军。兴定二年(1218)再改属盂州。正大元年(1224)将州升为忠昌军。元属司校司,至元三年(1266),废司校司,改属平阳路泽州,并将端氏并入沁水。大德九年(1305)改平阳路为晋宁路。明属山西布政使司平阳府,洪武九年(1376)将泽州升为直隶州。清属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后改为冀宁道)泽州。雍正六年(1728)升泽州为泽州府,直属山西布政使司。

民国初年废泽州府,改属冀宁道。民国二十三年(1934),废冀宁道,直属山西省政府。1937年确立专署制度,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期(中条战役后),八路军南下,建立岳南根据地,1941年8月成立沁水县抗日政府,驻原苏庄乡四十亩村一带,属岳南专办三地委。1941年10月成立沁东县抗日政府,一度称端氏县,驻固县乡元上村,属晋豫区委。1942年2月成立沁南县抗日政府,驻土沃乡南阳村,属条东地委。1941年12月沁东县改称士敏县。沁水、士敏同改属太岳行署。1943年7月,沁水县并入士敏县。1944年3月,沁南县改称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县并入沁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沁水县先后隶属于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晋东南地区。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1959年10月沁、阳分治。1985年,沁水县划归晋城市管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沁水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唐代的柳公绰、柳公权兄弟,柳公绰是着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他为官清廉,政绩卓着;柳公权更是以书法闻名于世,其楷书骨力劲健,结构严谨,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与颜真卿并称“颜柳” 。金代的李俊民,是一位着名的文学家和理学家,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着有《庄靖集》。

辖区风貌:乡镇的多样景致

沁水县下辖7个镇和5个乡,每个乡镇都有着独特的风貌。

- 龙港镇:作为县城所在地,龙港镇是沁水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尧王曾在此访贤问道,舜帝也曾在沁河之畔制陶耕作。如今,海龙池的高山草甸令人心生向往,烈士陵园庄严肃穆。龙港镇还传承着龙港花鼓、戈兰蚌、根书等民间艺术,展现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这里也有蜜蜂小镇等现代多元元素,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特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