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晋城市《陵川县》(4 / 12)
(596年),陵川县正式立县。唐朝先将泽州分为盖州、泽州、建州,唐贞观元年(627年),盖州并入泽州,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陵川由河东道管辖。五代十国时期,因太行山是进入北方平原的重要屏障,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陵川县时隶属后梁,时隶属后晋。
宋太宗时期,陵川县隶属于河东路泽州;金国联合宋朝攻打辽后,中原北部被金国占据,此时的陵川县隶属于河东南路泽州。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陵川隶属于新设立的司校司;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陵川归晋城,司校司被废除,后又从晋城分出,复归泽州。
明朝时期,陵川县隶属于泽州,基本没有变化;正德六年(1511年),农民起义军攻入陵川。清朝沿袭明朝建制,泽州改称泽州府,陵川隶属于泽州府直至清末。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陵川隶属于江西省三道之一的冀宁道;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道被废除,陵川县归山西省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陵川隶属于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被国民党占领。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军侵华占领陵川,归上党道管辖,此时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为抗战需要,将陵川西部与西南部归于陵高县,成立抗日政府,西北部归于长治县,北部与东北部归于壶关县,其余地区依旧归于陵川县,四个县共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陵川全境解放,之前因抗战所分属的地区,重新划分到陵川,隶属于太行第四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成立,陵川隶属太行第三专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陵川隶属山西省第三专区,第三专区后改称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1958年晋城县由高平、陵川、晋城合并成立,1959年,陵川划分出晋城县,1985年,陵川隶属于晋城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川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它是围棋的发源地,关于围棋起源的民间传说《烂柯山的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陵川还有陵川布贴画、陵川剪纸等多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这些民间艺术作品造型独特、色彩鲜艳,反映了陵川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宋、金、元三代,陵川出过7名状元,93名进士,文化昌盛,人才辈出。陵川还是革命老区,早在1926年就发展了第一个党员郭希宗,开始了党的工作。1938年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县有多人参军参战,246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