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临汾市《洪洞县》(4 / 10)
唐、后晋、后汉、后周均设建雄军节度使辖洪洞,赵城无相关记载 。
北宋实行路、府(州军)、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洪洞、赵城隶晋州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赵城曾被并入洪洞为镇,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又复置赵城县 。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因赵城是造父的封地,升为庆祚军,不久后即废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960年,造父为穆王首席御手,驾车西巡,直达古昆仑山(即今甘肃、新疆一带),当时,东方徐偃王谋反,造父驾车“一日千里以救乱有功”,于是“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造父以邑为氏,成为天下赵姓之祖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晋州改为平阳府,领10县,洪洞县、赵城县属平阳府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山西地区被金人统治 。金代行政区划沿袭北宋,分路、府、县三级,洪洞、赵城均属河东南路平阳府管辖 。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创立行省制,除山西、河北、山东等直属中书省外,其他地区分为10个行中书省 。中书省在山西设河东山西宣慰司,辖四路,今临汾一带元初为平阳路 。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大地震之后改为晋宁路,辖洪洞、霍州 。赵城县又属霍州,为二等县 。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全国分为十三布政司(也称行省)和三部指挥司,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洪洞县、赵城县均属山西省平阳府 。历史上着名的大槐树移民,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约700余年 。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不到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的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至今18个省(市),500余个县,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且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民族大迁移 。
清朝初年,继承明代的行政区划制度,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霍州升为直隶州,领灵石、赵城二县,州治在霍州,洪洞仍属平阳府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全国分为18省、5个将军辖区,共25个一级行政单位,行政区划仍以省、府(州)、县三级为主,山西有9府16州(内有府属州6)、86县、12厅,洪洞和赵城均属平阳府,府治在临汾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民国元年(公元19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