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临汾市《浮山县》(2 / 8)

较为平坦,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这里种植的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等为主,其中谷子的种植历史悠久,产出的小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口感香甜,深受消费者喜爱。槐埝乡的乡村风光优美,田野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秋天则是金黄的麦浪和沉甸甸的谷穗。乡村里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农事活动和习俗,如打谷场的劳作、丰收节的庆祝等,体现了浓厚的农耕文化。

(六)北王镇

北王镇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乡镇,这里有许多古老的传说和历史遗迹。镇内有一些古建筑,如古老的庙宇、祠堂等,这些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北王镇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农业方面主要种植各类农作物,手工业则以传统的编织、刺绣等为主。当地的手工艺品制作精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游客和收藏家的青睐。

(七)寨圪塔乡

寨圪塔乡位于浮山县的东部山区,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被誉为“天然氧吧”。该乡的旅游资源丰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如峡谷、溪流、森林等,也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八路军路居旧址等。近年来,寨圪塔乡积极发展旅游业,开发了一些旅游项目,如红色文化研学、自然生态休闲游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寨圪塔乡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的民俗风情,如传统的歌舞、民间传说等,让游客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及历史人物

浮山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相传在尧舜时期,临汾东南有山,洪水横流时,其山随水高低,形状若浮,因此得名浮山。战国时期,这里属于魏国;秦朝时,归属河东郡;汉朝为襄陵县地;北魏在今县城西南5千米古县村设置葛城县,北齐时废入禽昌县;北周又在葛城县故治置郭城县,隋朝再次废入襄陵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今古县村设置浮山县,次年因在羊角山(二峰山)下见到“神人”,改名神山县,属晋州。五代唐同光二年(924年),将治所迁徙到今县城,属建雄军;五代晋时又复属晋州;宋朝属平阳府;金大定七年(1167年)恢复浮山县名,兴定四年(1220年)改名为忠孝县;元朝仍为浮山县,属晋宁路;明、清两代都属平阳府;民国年间属河东道,道废后直属省;1949年属临汾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并入临汾县;1960年重新置县;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临汾地区;2000年属地级临汾市。

这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