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锦州市《黑山县》(4 / 9)
米、高粱等粮食作物,畜牧业以养殖牛、羊、猪等家畜为主。薛屯乡注重农业科技推广,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乡内还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十八)绕阳河镇
绕阳河镇位于绕阳河畔,水资源丰富,渔业和水稻种植是其两大特色产业。绕阳河镇利用绕阳河的丰富水资源,大力发展淡水渔业,养殖的鱼、虾等水产品肉质鲜美,畅销市场。同时,这里的水稻种植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产大米品质优良,口感软糯。绕阳河镇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绕阳河的自然风光和渔业文化,开发了一些水上娱乐项目和农家乐,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
二、历史溯源与文化脉络
黑山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境内已确定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如大兴大吴台、芳山镇蛇盘山、大虎山等地,具有典型的红山文化特征,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八千年的查海文化。这一时期,黑山就已有大量人类居住。经文物普查考证,在英城子、镇安乡、白厂门、段家等地发现这一时期的历史遗迹达一百多处。大致明确年代的有白厂门的三台子遗址及英城子歪脖山遗址为商周时期,最为明确的是段家乡蛇山子汉墓群及汉代生活遗址为西汉时期。1981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辽宁省考古学专家王长生认为这里可能是汉代无虑县的县址所在,无虑县因其西有医无虑山(医巫闾山)而得名。
三国时期,曹操灭乌桓和司马懿攻打公孙渊,战事殃及黑山,特别是司马懿在平定公孙渊后强令汉族人南迁中原,致使这一地区人烟稀少。县文物所现存几件出土的隋唐时期器物,专家认定皆是军事用品,间接证明了隋炀帝及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途径黑山的史实及传说。
契丹民族崛起于医巫闾山,建立辽。公元925年耶律阿保机灭渤海国之后,曾强迁大批渤海国居民至辽东,黑山居住民开始逐渐增多。金灭辽后,在与宋朝的战争中,继续强迁汉族人口到金朝内地。大定29年(1189年)金设望平县于粱渔务(姜屯土城子)。明洪武20年(1387年),朱元璋平定北元纳哈楚部,黑山纳入明朝版图。入清以后,特别是1860年清政府向流民开放关东,大批闯关东者涌入关外。光绪28年(1902年)为了消除匪患、清除鞭长莫及之弊,在广宁(北镇)新民之间的“小河山”置官设县,名镇安县(并于小三家子设镇安分县)。1914年1月,因与陕西镇安县同名,改名为黑山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