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长春市《双阳区》(8 / 10)
特色的文化表达。其中,双阳花棒秧歌最具代表性,这项民间艺术起源于清代顺治年间,最初是当地百姓在田间劳作间隙的娱乐形式,后逐渐发展为节庆、祭祀等场合的表演活动。花棒秧歌的道具为一根长约1米的彩棒,棒身绘有花纹,两端系有彩绸,舞者手持花棒,配合鼓点做出“绕花”“击棒”“翻身”等动作,动作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队形变化丰富,时而如长龙摆尾,时而如花朵绽放。如今,花棒秧歌不仅在当地的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中上演,还多次在全国性民间艺术展演中亮相,成为双阳民俗文化的鲜活符号。
在鹿乡镇,与梅花鹿相关的民俗活动渗透到生活各处。每年春季,当地会举办“鹿神节”,这一习俗源于古代对鹿神的崇拜,祈求鹿群兴旺、收成丰饶。节日当天,养鹿户会身着传统服饰,带着精心饲养的梅花鹿参加巡游,还会进行鹿茸采摘仪式、鹿产品交易等活动。其中,鹿茸采摘仪式保留了传统流程,由经验丰富的老养鹿人主持,宣读祈福词,动作庄重,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产业的重视。此外,当地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与鹿相关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通过口耳相传,融入剪纸、绘画等民间艺术中,成为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营子回族乡的民俗则带有鲜明的回族特色。回族群众在饮食、服饰、节庆等方面保持着传统习俗,开斋节、古尔邦节是重要的宗教节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准备油香、馓子等特色食品,亲朋好友相互拜访,共同庆祝。回族的饮食禁忌和烹饪技艺也独具一格,注重食材的洁净与调味,其制作的手抓羊肉、羊肉泡馍等美食,体现了民族饮食文化的智慧。
在农村地区,传统的农耕习俗仍有保留。春耕时节,部分村落会举行“开犁仪式”,村民们牵着耕牛,在田埂上祭拜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收后,还有“打场节”,大家聚集在打谷场,一边用传统农具脱粒,一边唱歌说笑,分享丰收的喜悦。这些习俗虽简化了许多,但承载着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和对丰收的期盼。
特色美食
双阳区的特色美食与当地的物产和民族文化紧密相关,既有山野的鲜香,也有农家的醇厚,更有民族风味的独特。
鹿肉宴是鹿乡镇的招牌美食,当地凭借悠久的养鹿历史,发展出多样的鹿肉烹饪技法。酱鹿肉选用新鲜鹿腿肉,用酱油、冰糖、八角等调料慢炖数小时,肉质酥烂,酱香浓郁;红烧鹿肉则注重汤汁的调配,鹿肉与土豆、胡萝卜同烧,口感鲜嫩,营养丰富。此外,鹿血酒、鹿茸羹等以鹿副产品制作的食品,也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