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相父(3 / 6)

的庄园里还没几架水车了?

但那转轮水车完全依赖自然流水冲击轮叶,只适用于河流沿岸,一旦装上便无法灵活转移,遇上干旱,水流速度减缓,便直接失效。

而且提水高程想再高一丈,就必须把水车造得更加高大,成本成几何倍数增加。

然而一旦把水车造得更加高大厚重,对水流速度的要求就越高了。

所以水流速度与提水高程是高度关联的,一般来说能提一丈就以及是极限了。

眼前这架躺地上的水车呢?

虽说靠人力,但连塬上一口两丈深水井里的水,都能被提上来。

而且看着就轻便,一块地浇完了,随时可以将之挪到别处继续灌溉。

提水高程莫说两丈,就是二十丈三十丈,多挖几条沟渠,几个水池,依靠几架这样的水车,也能把水接续起来。

如此一来,就能轻松地把水从低洼处源源不断往高处运。

这可比用罐子一罐一罐地盛,用扁担一担一担地挑,高效到不知哪里去了。

就拿渭水南北两侧的耕地来说,由于渭水低洼,无法依靠沟渠将渭水引入南北两侧的耕地。

离渭水近些还好说,有本事的可以用水车,没本事的可以用罐子水桶一罐一桶地盛。

离渭水远些的地方,就只能靠人力用扁担来挑。

一人一天灌不了一亩田。

而有了这水车,一人一天灌四五亩地恐怕不成问题。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水车结构并不复杂,普通小农之家都能复制,在水网并不密集的北方,简直就是农耕神器了。

一日之间,两种成倍数增加耕作效率的农耕利器展现在众人眼前,让众人不由连连慨叹。

虽不能直接增加亩产,可却能使得人均可耕种田亩大大增加,甚至翻倍增加。

五口之家,本来一年耕作下来,交完税后只能勉强养活一家人,难有余粮。

一旦遇到旱涝失收,要么饿死,要么去大户那里借粮。

而若是能耕更多的地,自然便能存下更多余粮。

如今天下是地广人稀,缺的根本不是可耕种的地,而是可耕地的人。

这两样东西若是能普及开来,非但是能活更多百姓,也能收上更多税粮,所谓利国利民,莫过于此了。

接下来几日,塬上的铁匠木匠开始在马秉的组织下,总结并学习如何制造曲辕犁,如何制造龙骨水车。

对于连月以来参与研发改良曲辕犁与龙骨水车的三十名良匠,刘禅当即赐下蜀锦每人三匹,并承诺回到蜀中汉中后赐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