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逐鹿(2 / 6)

至还有文吏代写却未及寄出的士卒家书:

『王五狗禀母:儿在关中获陛下赐蜀锦一匹,托驿卒孟优带回。』

诸如此类,多是些无关军机密要的芝麻小事。

诸多文吏一直翻到后半夜终于翻完,除了那些难辨真伪的军情外,没能从中提取出太多有用的信息。

但这些看似没有用的东西,看在司马懿眼里,却又是另一种感觉了。

他虽已确定这些文书簿册确是诸葛亮用来拖延时间,干扰视线之物,却也能看出这些绝非临时伪作,而是真实的蜀汉文书,只是记载的东西无关机密罢了。

而这些文书,非但处处体现蜀汉量人力而授事的制度,还能看出蜀汉诸多事务皆明确主者,甚至精细到一杆长矛是谁所制由谁所监,以此避免推诿扯皮,精准追溯贪腐、渎职、懈怠之责。

相较于大魏的粗放治国,诸葛亮这种精细治国、依法之国短时间内对积攒国力无疑是有利的。

但谁都知道,这么做会激起很多人的愤怒,动很多人的利益,甚至动的是他们这些“九品中正制”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在大魏那边根本没人会去推动这种制度。

就比如上个月斩孟达后,上庸三郡豪强姚静、郑他等人率七千余人归降,回朝之后,天子想要三郡户口,司马懿便回天子说:

『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

诸葛亮法网过密,严以束下,才导致这些人叛蜀归魏,所以我大魏欲兴,必须每与蜀寇相反,才能得到天下人心,可谓有理有据。

但谁又能说作为满朝众正一员的司马懿没有别样心思?

天子现在想要三郡的户口,谁知日后天子会不会胃口更大,要把手伸到“盈朝众正”家里?

说回眼下,司马懿也明白,诸葛亮治蜀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无非是蜀汉小国寡民,又有“大汉”这张四百年大旗尚在的余威作祟,才能做得这般严刑峻法,以密网束下。

但能做到与真在做,中间还差了一个“商鞅”,诸葛亮现在就是这个商鞅。

而联想到这个“商鞅”,又联想到刚刚夺下的这座营垒里,各种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规矩的井井有条,再联想到昨日蜀军齐整严肃的军容,

司马懿不得不对这个敌人生出几分佩服与警惕的情绪。

当然了,这种佩服与警惕的情绪没能持续太久。

因为下半夜,他便收到了蜀军不作休息,不顾疲惫就连夜进攻毌丘俭营垒的消息。

于是心下大安,命陈圭、州泰诸将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