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每与魏反,则汉业可兴(1 / 6)

当大汉天子巡幸完冯翊诸县,再次望见长安城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六月下旬。

漕渠四周上下,数以百千计的兵民正在疏浚泥沙。

“他们在做什么?”姜维看着正用笔在简牍上记录些什么的文吏,终于没有忍住对着关兴问道。

关兴顺着姜维的目光望去。

但见一提笔记录的文吏身前,正有兵民合力将木桩往漕渠安置,还有人在木桩上刻画些什么。

“这是在安置水则,记录水志。

“就是记录水位,以提前预知旱涝,指导农事,并为将来治水疏沙提供依据。”

关兴目光注于漕渠内那两根木桩,以手指之,道:

“伯约且看。

“漕渠左侧『水则』,专以记录历年最高水位。

“漕渠右侧『水则』,则记录一年中各旬、各月的最高水位。”

姜维看着漕渠颔首,大致听懂了关兴的意思。

关兴又问:

“伯约先前在天水,难道没有见过如此治水之法吗?

“还是说渭水天水段并无旱涝之虞,不需如此治理?”

姜维摇头:

“渭水天水段每二三年也会有旱涝之灾,只是伪魏刺史、太守并不募民疏浚,任其自然而已。”

关兴有些诧异:

“那渭水之畔有田地的诸豪族,难道也不治水?

“倘遇到旱涝如何是好?难道也如伪魏刺史太守一般,任其自然?”

姜维肯定道:“据维所知,确实如此,姜氏在渭水之畔亦有田地,但未闻有人治水疏沙。”

关兴没有去过天水,但从姜维这番话里,也读出了天水农事与关中一般无二的意思了。

纯粹靠天吃饭。

一时间,丞相的身影浮现眼前。

慨叹道:

“等伯约随陛下回汉中、蜀中就知道了。

“丞相之治国,以农为本,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且不说汉中、蜀中十余年来开辟大小陂塘四五百处。

“单说蜀中的都江堰,汉中的箫曹堰,失修不知数十上百载。

“大量泥沙因沉积淤塞河道,使都江堰分水之能尽废,萧曹堰排洪之功全失。

“蜀中汉中向来少旱多涝,几乎每三四年,就会遇上一次大霖雨。

“耆老皆言,先帝未入主巴蜀汉中时,每逢霖雨大至,诸水暴涨,以成都、南郑为中心,数百里平原沃野便化作一片泽国。

“至先帝入蜀,丞相治国之后,重新疏浚都江堰、萧曹堰,并建立起了一套完备周详的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