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墨入朱出(2 / 4)
激起民怨,动摇统治根基。
譬如王安石的青苗法、募役法,譬如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最后不也在执行的过程中扭曲变形,成为新的苛敛之具?
所以,唯有时刻沉下去,掌握来自于实践与基层的真实反馈,上层的决策才能言之有物、行之有效,才能真正把住国家的脉搏。
刘禅这一次基层之巡,在众多黎庶连生产工具、口粮、粮种都不能自给的现实条件下,基于二十世纪农会的成功经验,萌生并坚定了建立民屯农庄的想法。
至于此法是恶政还是善政,就要看大汉的官吏到底能不能将种种制度贯彻落实,以及落实的难度与阻力到底有多大了。
相府当中,丞相、费祎、董允仍在一卷又一卷地粗略浏览重泉韦氏的经营账目。
正畅想着四柱记账之治国良法将如何极大幅度提高国家行政、财政效率之际,丞相不知疲倦,略为振奋地再度拿起一卷简牍,却见原来是左冯翊郭攸之上奏天子的奏疏。
丞相一边从右往左慢慢把简牍摊开,目光在简牍上上下挪移。
大致是钱粮核计、秋收急务、农庄屯民安置之事,应该是天子到达临晋后特意吩咐郭攸之的任务了,不然这些庶务,郭攸之一郡太守,是不必向天子呈报的。
然而还不待简牍彻底摊开,丞相思索之时,目光瞬间被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一抹亮红吸引。
是陛下对郭攸之呈文的批复。
批复内容简洁明了,观点鲜明,明确表达了天子对郭攸之所上诸事的处置意见,赞同与否,若否,天子又具体做何指示。
费祎刚刚凑到丞相身后,想看这一卷简牍上写的又是什么。
然而本该在简牍上自右往左挪移的目光,几乎瞬间就被亮红色的天子批复吸引住。
待看完批复,大致了解了这卷简牍的内容后,费祎才像带着答案去阅读题目一般,从头开始迅速阅览郭攸之所呈文书。
丞相将这件简牍递给了费祎,自己又从几案上捡起一份,这一次直接将之全部铺开,同样迅速找到了天子以朱砂书写的批复。
费祎、董允两人同样发现了文书上的朱色墨迹,一时也如丞相般,一卷又一卷翻阅起天子在简牍上给郭攸之批复。
然而没多久,又有了新的发现。
左冯翊诸县县令、县长,及冯翊郡吏呈递给郭攸之的文书当中,出现了郭攸之的蓝批。
见此情状,丞相及费祎、董允等人赫然已经明白,天子将这些简牍带回来到底是何用意了。
郭攸之以墨字呈文书给天子,天子以朱笔批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