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敢威胁大汉?(2 / 6)
、傅肜、马良等一众文武报仇雪恨之决心。
但眼下,大汉舟船不足,水师不精,国用不足,确不是与孙权撕破脸的时候,他不能意气用事。
丞相、赵老将军,也不可能赞同他意气用事,正如昭烈当年东征,丞相与老将军极力劝阻。
信的最后,是孙权向大汉作下的承诺:
『倘汉舍三郡而不侵,则吴愿与汉临汉水斩白马而誓。』
『戮力一心,同讨魏贼。』
『好恶齐之,无或携贰。』
『若有害汉,则吴伐之。』
『若有害吴,则汉伐之。』
『各守分土,无相侵犯。』
『传之后世,克终若始。』
『有渝此盟,违贰不协,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诛,必坠其师,国祚无遗。』
两汉之人本就对誓言有所忌讳,看得很重。
违誓之后报应不爽的事,可谓殷鉴不远。
——当年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设坛盟誓,道『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
结果一众心怀贰志,讨董不力的诸侯皆应其誓,非但死命,也确实子孙无遗。
而对于两个成熟的政体而言,誓言更是国家公信力的一种。
谁要是违背了誓言,口诛笔伐倒是其次,更要紧的是,那些真的相信天命、誓言的中下层将士,乃至部分纯儒,将来也未必敢信你了。
汉人真正视誓言如放屁,要等到司马懿指洛水为誓之后,而汉人再次慢慢把对誓言的重视捡起来,则要到司马家被灭得七七八八之后了。
孙权现在借诸葛恪之口,向大汉许下如此承诺,只要大汉舍三郡不侵便与大汉盟誓,不得不说,确实是在表现诚意。
但这所谓的诚意,刘禅只能是嗤之以鼻。
誓约只能约束道德感与公信力强的大汉,而难以约束孙权,毕竟这厮已经从背盟中尝到过甜头了。
记得不错的话,丞相没后,孙权立即增巴丘守兵一万余人,嘴上说着担忧曹魏会趁机南侵,以为救援,实际上就是存了西侵之心,根本不在意什么誓言不誓言的。
只是,刨除刘禅对孙权的这些偏见,其人劝大汉优先解决凉州、提防关东的提议,于大汉而言确也算得上是稳妥的良策。
国力有限,武备有限,一旦夺下东三郡,大汉有三面受曹魏威胁,不论是粮草还是兵力,都会变得更加左支右绌。
但…所谓祸兮福所倚,一旦大汉能顶住夺下东三郡后增加的压力,那么这些压力,将来就会压到曹魏与孙权头顶。
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