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三千五百里(2 / 3)
,壮年儿子背着苍老的母亲上山,儿子哭,母亲笑,双方都同意活埋。
县城的城门口,大人牵着女儿的手,喊着年满十二,能干活能吃苦,什么都肯做,只要八十文。
又下了一场雪,白色的天地,徒增了几具尸体。
天气转暖,大雪融化,血肉肥了土地。
那是世家的地。
嫩芽长了出来,春天悄然而至,大地万物复苏。
一切都是崭新的,没有丧事,办不起丧事。
人死了,亲人哭一场便埋了,几天后大家都忘了。
就像是地上的草,断了死了倒了,没人在意,反正来年又有。
这个时代没有悲剧。
饥饿与死亡,剥削与受难,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大家都不会觉得奇怪。
可能也有一些好消息,比如在大火焚烧过的山脚下,村民们忙碌地修着房屋,少年看着崭新的村落,心中没有高兴,没有成就感——他想离开这里了。
从淮南郡到襄阳,本来只需要二十天,但唐禹走了一个半月。
这一天,他看着手底下的将士们,宣布道:“过了襄阳,我们就不再边走边看了,而要加快速度,争取在一个月内赶到广汉郡。”
“虽然我们有物资囤积在沿路,但漂泊在野外的日子,也确实不好过。”
“可是,既然不好过,我们为什么总要在路上耽误呢?”
春风拂面,林木摇晃,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照出了斑驳,众人暖洋洋的。
他们面面相觑,眼中却不再像曾经那般迷茫。
唐禹轻轻叹道:“我带你们看了很多村落,看到了百姓们是怎么生活的。”
“你们私下里也肯定互相在聊,在谈,为他们的高兴而高兴,为他们的悲惨而痛心。”
“逐渐的,其实你们明白了很多事。”
苍老的树叶已经在雨雪的浸润下腐化,成了大地的养分。
唐禹继续道:“我们总说,要为百姓而战,要如何如何建立一个好的政权…”
“似乎我们就代表着最高的道德,因此光荣,因此高尚。”
“毕竟,所谓大同嘛。”
“但…是不是有点高屋建瓴了?你们大多出身贫寒,但毕竟当兵这么多年,也不愁吃穿了。”
“那些口号,是不是也觉得空洞,觉得有点缥缈呢?”
说到这里,唐禹指了指山下,缓缓道:“然后,现在,你们都看到了,都知道了。”
“不是我们自诩高尚,不是我们莫名其妙志向远大,而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百姓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