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胡乱涂鸦(6 / 7)
苏羽接过砖,轻轻放在墙头上:“好,就让它守着咱们的家。”
清明那天,苏羽带着孩子们去后山扫墓。那里埋着战乱中逝去的乡亲,坟前都插着孩子们刻的木牌。阿恒给新坟培土时,忽然发现去年种的蒲公英发了芽,嫩黄的花盘迎着风摇晃。
“先生,它们会飞到哪里去?”阿恒望着被风吹散的绒毛。
“飞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苏羽想起荀彧说的提灯人,或许蒲公英也是提灯的使者。
归途中,遇见个背着行囊的书生。那人见着学舍的炊烟,上前打听是否能借宿。“在下是从长安来的,要去徐州讲学。”他衣衫虽旧,却收拾得干净,“听闻此地有座学舍,特意绕路来看看。”
苏羽请他进屋喝茶,见他行囊里装着满满一捆书简。“这些是家传的典籍,”书生爱惜地抚摸着,“乱世里丢了不少,只剩这些了。”
“若不嫌弃,就留在学舍吧。”苏羽指着书架上的空位,“这里永远有典籍的位置。”
书生望着满墙的书简,忽然红了眼眶:“在下姓陈,愿留下教孩子们读书。”
那天晚上,学舍的油灯亮到很晚。苏羽和陈先生整理书简,阿恒在一旁研墨,阿禾则煮了新收的绿豆汤。窗外的槐树枝桠在月光下摇曳,像极了许昌那棵老槐树的影子。
入夏后,陈先生教孩子们写诗。阿恒写的第一首诗是关于菜畦的,说“豆苗绕木牌,风吹绿意来”。苏羽把诗抄在竹简上,挂在学舍的梁上。
七月初七那天,有商队路过。领头的商人见过世面,说南边的州郡也开了不少学舍,都学着这里的样子种着菜,养着药草。
“听说那些学舍都挂着‘守’字木牌呢。”商人喝着薄荷茶,啧啧称奇,“都说当年文若先生留下的火种,如今烧遍天下了。”
苏羽望向窗外,见阿禾正在教孩子们辨认北斗星。她指着勺柄的方向说:“先生说,那是北方,许昌就在那边。”
夜深时,苏羽又拿出那封信。“亭亭如盖”四个字在月光下泛着光,他忽然想起荀彧种槐树时的样子,穿着素色长袍,手里拿着铁锹,说要给后人留片荫凉。
那年秋收,学舍的南瓜堆成了小山。孩子们在最大的南瓜上刻满了字,有“安”,有“生”,还有“天下”。陈先生笑着说,这是最好的启蒙书。
送粮的兵卒带来消息,说魏王在许昌建了太学,要请苏先生去讲学。苏羽望着孩子们晾晒的种子,摇了摇头:“告诉魏王,我守着这里就好。”
兵卒走时,阿恒塞给他个陶罐,里面是新收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