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永建之兴,顾熙离京(6 / 7)

对于群臣与皇帝都是一件好事。

当即,便有无数奏疏被送到了刘保面前。

这些人都是劝刘保要留下顾熙的。

甚至还有人将周成王挽留周公旦的例子给举了出来,希望刘保能够挽留顾熙。

当然,也有人去求见顾熙。

想要劝说顾熙不要离去,说着大汉的社稷之类的芸芸。

但顾熙却十分坦然的给出了回答。

他注定会离去。

但无论是大汉也好亦或是陛下也罢,都只能持续向前,岂会因为少了他一人而崩塌呢?

群臣立刻便察觉到了他的心意。

自这一日后,整个大汉的朝堂竟莫名带有了一种悲伤之感。

——永建五年,秋。

崇德殿内,今日的朝会气氛格外压抑沉闷

不少大臣的脸上都满是悲伤之色,刘保亦是如此。

显然,他们依旧没有放弃挽留顾熙的念头。

在朝堂之上。

大臣们纷纷开口,恳请刘保劝说顾熙留下。

刘保终于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

他缓缓起身,在太阶上扫视群臣,泣声道:“昔年,是太傅拉着朕的手,助朕登上了皇位。”

“然如今太傅年事已高,青丝成雪。”

“朕又岂能如当年那般拉着太傅的衣袖,不让他离去?”

一滴滴泪水,不断从刘保的眼中落下。

听到他的这番话,群臣也渐渐安静下来。

顾熙亦是眼眶微红,缓缓跪地,默默低下头。

刘保微微仰头,口中宣布诏令。

他令兰台令史作赋,要将顾熙的功劳布告四海。

随后更是说出了百官日后再见太傅,亦是如他亲临。

最后则是走到了顾熙的身前,拉起了他的手,一脸严肃的道:

“昔年,是太傅将朕带入皇宫,今日太傅离去,朕自当亲自送太傅一程。”

这一安排,虽不符合礼节,但群臣却无一人出声反对。

顾熙的功绩,何人能及?

他在刘保心中的地位,众人皆知。

不是父子,胜过父子!

这个消息迅速传开。

当听闻顾熙竟然要离开庙堂后,洛阳百姓无不深感震动。

出行之日,刘保亲自手持紫色缰绳为顾熙驾车,文武百官身着红色朝服在道路两旁夹道相送。

路过街市之时。

洛阳百姓纷纷自发前来,为顾熙送行,抽泣之声,不绝于耳。

————————

“永建五年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