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保定市《蠡县》(5 / 10)

音乐古为今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器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演奏组织有音乐会、吹歌班、同乐会、大鼓队、军乐队等,演奏形式分为吹打乐、吹奏乐和打击乐。悟儿头吹歌班便是其中的代表,始传于清代本村广郁寺住持太然法师,源于佛教音乐。太然法师法号进安,清同治元年出家广郁寺,光绪二十六年任住持,擅长音乐、精通乐器,能演奏百余个曲牌。1912年寺院被毁,众僧遣散,太然法师云游四方,数年后年事已高,重归故寺,在残破的寺院中安身,做些佛事以谋生计。1928年,悟儿头村康景云、康永元、康树勋及南沙口村的赵跃林、赵凤鸣、赵建章拜于太然门下做了俗家弟子,学习音乐,太然以工尺谱传授技艺,授之以管、弦和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经过吹歌班几代传人,不断发展壮大。吹歌班使用的乐器有大管、小管、笙、海笛、二胡、四弦琴、喇嘛等,打击乐有鼓、钹、锣、镲等,演奏的曲牌有《挂金锁》《浪淘沙》《五方佛》《抱妆台》《一枝花》《寒冬衫》《豆叶黄》《杜桥赞》《小二番》《扯不断》等百余首。悟儿头吹歌第三代传人康法僧、康五强等将吹歌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韵律独具一格,在衡水、河间、高阳一带有很大名气。1990年3月,代表蠡县参加保定地区民族乐器表演获奖;4月代表保定地区在唐山市为省领导演出;5月参加省吹歌比赛获三等奖,康法僧、康五强被吸收为河北省吹歌曲协会会员。

3. 戏曲文化:蠡县的戏曲活动兴盛于清代,主要剧种有昆曲、京剧、河北梆子、老调、丝弦、哈哈腔、娃娃腔等。清末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全县有30%的村有业余剧团或小戏班,这些剧团和戏班活跃在乡村的各个角落,为村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抗日战争期间,戏曲活动一度萧条,但到1949年,全县业余剧团又发展恢复到27个,1956年更是发展到87个。到20世纪60年代末,50%的村庄都建立了业余剧团,较有名的有郑村“蒋家”京剧剧团、八里庄丝弦剧团、陵阳老调剧团、东北寺老调剧团、城内歌剧团等。这些剧团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还为一些省、市培养输送了大批戏剧人才。如京剧女须生卢桂芬(郑村人),唱腔优美,20世纪30年代即录制了唱片;京剧花脸马保山(鲍墟村人),绰号“河间红”;天津市京剧团武生马少良(鲍墟村人);河北省京剧团武生张占荣(仉村人);老调须生张老淳(八里庄人),男旦王三(东北寺村),文丑张老桂(八里庄人),刀马旦毛素欣(刘铭庄人)等。河北省梆子剧院小生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