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保定市《蠡县》(6 / 10)
春鸟(大杨庄人),受民歌演唱的启发,探索到“真假混合声”的演唱方法用于梆子唱腔,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20世纪60年代他同搭档裴艳玲、齐花坦、张淑敏等演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演《宝莲灯》拍成电影演遍全国。老调表演艺术家崔澄田(崔家庄人),主攻花脸,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保定老调剧团,1959年赴北京汇报演出,为蠡县的戏曲文化赢得了荣誉。
4. 民间曲艺:蠡县的民间曲艺种类繁多,有快板书、挑滑稽落子、评书、讲故事、梅花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等十几种,尤以西河大鼓最为流行。清乾隆年间,西河大鼓传入蠡县,后刘市村的王兴隆开始收徒传艺,清末蠡县的西河大鼓曲艺队初具规模,知名的有万安村的吴佃池,北南王村的李希元,贺家营村的何振山等。民国时期,西河大鼓队伍不断壮大,知名艺人有刘佃庄王艺来,南大留陈凤奇,大宋村任保中等7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新崛起一批西河大鼓艺人,有韩秋长、苏元来、王延顺、刘德欣、刘德之、李保光、王章等,他们广收弟子,多方传艺,并成立蠡县群艺联合会。到1964年,全县西河大鼓艺人有160余人,1980年,由刘德欣、刘德之等老艺人组成蠡县曲艺协会,会员130人,每逢年、节、庙会期间,协会选派人员巡回演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又涌现出一批曲艺新秀,主要有崔素霞、王小敏、王翠娟、王翠红等。王翠娟、王翠红15岁就登台演出,并多次获地级以上演出奖,他们继承了老一辈艺人的优良传统,使西河大鼓艺术发扬光大。至1995年,蠡县曲艺队伍达100多个,活动人数200多名。西河大鼓表演一般为二人,一人说唱,一人弹弦,在农闲和办丧事时应人邀请演出,演唱内容多为才子佳人、豪侠英杰、历史人物、新人新事等,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特色美食
1. 蠡县驴肉火烧:这是蠡县极具代表性的美食,深受当地人喜爱,也是游客到蠡县必尝的美味。刚出炉的火烧外皮酥脆,色泽金黄,咬上一口,“咔嚓”作响。再将鲜嫩多汁的驴肉切碎,夹入火烧之中,驴肉的醇厚香味瞬间弥漫开来。一口咬下去,酥脆的火烧与鲜嫩的驴肉完美结合,口感丰富,令人回味无穷。蠡县驴肉火烧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选用的驴肉肉质鲜嫩,经过独特的卤制工艺,保留了驴肉的原汁原味,再搭配上酥脆的火烧,堪称绝配。无论是作为早餐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还是作为小吃在闲暇时享用,蠡县驴肉火烧都能给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