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西省《大同市》(2 / 9)
年) ,云中县改名为云内县;大业二年(606年) ,朔州改为马邑郡,恒安镇隶属于马邑郡云内县。唐贞观元年(627年) ,全国分为13道,云州属于河东道,云州治所位于云中,下辖云中县。咸通十年(869年) ,设置大同军节度。五代时期,后唐占据云州,云中县为云州治所,隶属河东道。辽同光三年(925年) ,再次将云州设为大同军节度。辽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 ,后唐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云州被辽占领。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 ,云州改名为大同,并成为辽国的陪都西京。辽清宁八年(1062年) ,规模宏大、祖佛一体的华严寺建成。辽保大二年(1122年) ,金攻占大同府,金代依旧把大同作为西京,将西京道改为西京路,府治、县治都没有变化。宋宣和五年(1123年) ,预置云中府路,治所位于云中府,这是宋金联合攻辽时预置的版图。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 ,西京道大同府改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一领事八州。
明代实行卫所制度,在北方设立9个防务重镇,大同是九边重镇之一。洪武五年(1372年) ,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督率军民,在辽、金、元土城的基础上,将大同扩建成新的砖城,大同城池的规模就此形成并延续至今。洪武七年(1374年) ,大同路改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 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治所在大同县,管辖浑源、应、朔、蔚四州,大同、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七县。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朱元璋封皇子朱桂为代王,就藩于大同,建造代王府。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山西是十八省之一,下辖大同府(治所在大同) ,管辖二州七县一厅。二州为浑源州、应州;七县是大同县、天镇县、阳高县、怀仁县、山阴县、广灵县、灵丘县;一厅是丰镇厅(由丰川、镇宁二卫合并而成) 。清顺治三年(1646年) ,明大同总兵姜镶先投诚清军后又反叛,清将多尔衮亲自征讨大同,并指使清军对大同进行“屠城” ,大同城墙被削去五尺,府治移至阳和卫,改名为阳和府,大同县治移至怀仁县西安堡。顺治九年(1652年) ,府县恢复原来的治所,大同通过从附近移民逐渐恢复生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 ,大同废除府制保留县,大同县属北路观察使。1913年5月设置雁门道,治所位于大同,管辖雁北13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