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锦州市《义县》(7 / 11)

牌楼、钟亭、碑亭、天王殿及核心建筑辽代大雄殿等。大雄殿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遗存中规模体量最大的木构建筑,其单檐五脊的建筑形式,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的佛祖“过去七佛”造像,是世界最古老、最大、最精美的泥塑彩色佛像群,七佛皆端坐于须弥座上,通高9.5米,衣纹流畅,神态庄严,历经千年仍色彩如新。尤为特别的是,七佛造像左侧有一尊明代重塑的倒坐观音像,造型灵动,与七佛的肃穆形成巧妙呼应。

大雄殿内的梁架与斗拱结构堪称古代建筑的典范。七铺作斗拱层层叠叠,总高超过2米,仅用木材榫卯咬合便撑起近千吨的屋顶,没有一根铁钉,展现出辽代工匠精湛的建筑技艺。梁枋间遗存的2400多平方米辽代彩绘,包含飞天、莲花、宝相花等图案,其中42幅飞天为男相,保留了唐代艺术遗风,线条舒展飘逸,色彩以朱红、石绿、金黄为主,虽历经岁月侵蚀,仍能想见当年的华丽。

殿内还保存着10余通历代碑刻,其中辽代《宜州大奉国寺邑众碑》详细记载了寺院修建背景,金代《开泰寺碑》则记录了寺院名称演变,这些碑刻为研究辽金时期历史、宗教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二)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坐落在义县西北9公里的大凌河北岸悬崖上,是东北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由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为祈福禳灾主持开凿,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石窟分东西两区,东区有两窟,西区有六窟,现存造像430余尊。西区第一窟为最大洞窟,窟门两侧雕刻着二力士像,高3米有余,肌肉虬结,神态威猛。窟内主佛为释迦牟尼坐像,高约3.5米,身披千佛袈裟,两侧侍立二弟子、二菩萨,造像面容丰满,线条圆润,带有明显的北魏“秀骨清像”向唐代“丰满圆润”过渡的特征。

西区第五窟的“元景造像碑”是石窟的核心遗存,碑文中记载了元景开凿石窟的缘由及当时营州(今义县)的地理沿革,字体为魏碑体,笔法刚劲有力,是书法史上的珍品,康有为曾评价其“天骨开张,光芒闪溢”。东区石窟虽规模较小,但其中一尊交脚弥勒像造型独特,头部微微前倾,双手抚膝,衣纹呈阶梯状分布,具有浓郁的犍陀罗艺术风格。

石窟所在的悬崖下,大凌河缓缓流过,对岸是连绵的丘陵,古人选择在此凿窟,既借山水之势彰显佛法庄严,又巧妙利用岩壁硬度抵御风化,使得这些造像得以保存至今。如今,石窟周边已修建了栈道与观景台,游客可近距离观赏造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