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锦州市《义县》(8 / 11)
细节,感受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与自然山水的融合。
(三)广胜寺塔
广胜寺塔位于义县古城西南隅,始建于辽代重熙年间(公元1032-1055年),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通高42.5米,是辽西地区现存最完整的辽代砖塔之一。
塔基为须弥座,雕刻着仰莲、力士、伎乐天等图案,力士像肌肉隆起,伎乐天手持乐器,姿态各异,虽经风化仍能辨认细节。塔身第一层正面辟有券门,其余七面雕刻假门与佛像,佛像端坐于莲花座上,两侧有胁侍菩萨,雕刻技法娴熟。往上十三层密檐逐层收窄,每层檐角悬挂铁铃,风吹时声传数里,故民间又称“铃铛塔”。
塔内中空,原有木梯可登顶,现虽不对外开放,但从外部仍能清晰看到每层塔身的盲窗与浮雕。明代《义州志》记载,此塔为辽代广胜寺附属建筑,寺院虽已不存,但塔身为研究辽代建筑与佛教传播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四)宝林楼
宝林楼坐落于义县张家堡镇宝林沟内,始建于唐代,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是一座集佛、道文化于一体的山间古刹。寺院依山而建,分上、中、下三院,沿山势逐层升高,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下院为山门与钟鼓楼,中院以大雄宝殿为核心,供奉释迦牟尼像,后院则为玉皇阁,供奉道教玉皇大帝,这种“佛道共处”的格局在辽西地区较为少见。寺院周围古松环绕,其中一株“唐松”树龄超过千年,树干粗壮需三人合抱,枝叶覆盖半个院落。
宝林楼最特别的是其“天然石室”景观——玉皇阁后有一巨大岩石形成的石洞,洞内可容纳数十人,洞壁刻有“宝林古刹”四字,传为唐代高僧所题。洞顶有天然石缝,每逢雨天,雨水沿缝滴落,形成“天泉”,被视为灵水。
(五)大凌河国家湿地公园
大凌河是义县的母亲河,穿城而过,形成了约10平方公里的湿地景观。湿地公园以大凌河河道为核心,保留了大面积的芦苇荡、浅滩与柳树林,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春秋两季,白鹤、灰鹤、大天鹅等数十种候鸟在此停歇,数量可达数千只,成为观鸟爱好者的胜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沿岸修建了5公里木栈道,串联起多个观景台。从“凌河晚渡”观景台远眺,可见河水蜿蜒,对岸山峦起伏,夕阳西下时,河面波光粼粼,与岸边的奉国寺塔影相映,构成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景观。湿地公园内还保留着多处辽代渡口遗址,出土过陶罐、船钉等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