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锦州市《太和区》(2 / 8)
外的黄金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国古代史的长河中,区境西至河北燕山,东至辽宁盛京,是中原华夏族政权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前沿阵地,其建置沿革也随着双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动。
虞舜时期,太和区属幽州地,幽州作为古代九州之一,地域广阔,太和区在那时就已纳入华夏文明的版图。夏禹时,并幽州入冀州,太和区随之属冀州地 ,行政区划的调整见证着时代的更迭。
春秋时期,太和区属燕国地 ,燕国在此开拓疆土,发展经济,为太和区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公元前300年,燕国遣大将秦开击败东胡后,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此时太和区域属辽西郡,正式成为中原王朝郡县体系的一部分。
秦代时,分天下为36郡,实行郡县两级制,太和区境仍属辽西郡 ,秦朝的大一统格局进一步巩固了这里的行政归属。西汉时,置徒河县(今锦州)、宾徒县(今锦州附近)、狐苏县,太和区境属宾徒县,随着郡县的设置,人口逐渐聚集,农业和商业也开始发展。
东汉时,于幽州刺史部境内置辽东属国,太和区境仍属辽西郡,归辽东属国所辖 ,特殊的行政设置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民族关系。三国时期,魏合平州入幽州,太和区属幽州昌黎郡 ,三国的纷争虽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动荡,但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晋时,太和区属平州(今辽阳)昌黎郡 ,行政区划的调整体现了政权更迭下的区域管理变化。南北朝后魏时,属营州(今朝阳)昌黎郡,北齐时,属营州地,在这一时期,战乱频繁,但太和区的文化和经济仍在艰难中传承和发展。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太和区属辽西郡,后改属柳城郡(今朝阳) ,隋朝的统一为太和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辽天赞三年(924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以汉俘建锦州,治永乐县(锦州老城区),锦州自此而名 ,“将汉俘安置在临潢县、长春县、定霸县、龙化县、武安州、泽州、兴中县、锦州”。这一时期,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在建筑、艺术、民俗等方面都对太和区产生了深远影响,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931年,本区境沦为日本殖民地,翌年属伪奉天省锦县,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伪康德元年),属锦州省锦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