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锦州市《太和区》(3 / 8)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伪康德四年)属伪锦州省锦州市 ,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太和区人民遭受了沉重的苦难,但他们从未放弃抵抗,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家园和文化。
1945年9月4日,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区进驻锦州市后,境内15区、16区、17区、18区、19区、21区,21区属锦州市政府 ,太和区迎来了解放的曙光。1946年3月(民国三十五年),国民党锦州市政府成立,境内新民区、大岭区、西关区、小岭区、南山区、女儿河区、百股区均属国民党锦州市政府 ,短暂的政权更迭并未改变太和区人民对和平与自由的渴望。
1948年10月,锦州解放,11月,中共锦州市工委改国民党时期的10个区合并为6个城区,2个郊区。时境内有第五、第六、第八区隶锦州市人民政府。境内的大许、十五里、大齐、小齐、二屯、三屯、流水堡、葛王碑、大薛、李相10个行政村属锦县第三区,后白庙子、女儿河、腰汤河子、姜家屯、大洼屯、西白庙子、王胡台、沙河堡、金厂堡、地藏寺10个行政村锦县第四区,桃园村、锦湖村属锦县第七区 ,从此,太和区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1949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境内57个农会改建56个村政府 ,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56年7月,撤百股、新民、女儿河三个区,设11个乡1个镇,属锦州市人民委员会 ,行政区划的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区域管理。
1957年5月4日,锦州市设农村工作办事处,是太和区成立之前的第一个统一办事机构 ,为太和区的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础。1962年1月11日,改锦州市农村工作办事处为锦州市郊区工作办事处,仍属锦州市人民委员会 。1962年11月1日,经郊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锦州市郊区人民委员会,属锦州市人民委员会 。1968年3月,成立锦州市郊区革命委员会,属锦州市革命委员会 。1980年4月26日,撤销锦州市郊区革命委员会,经郊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锦州市郊区人民政府,属锦州市人民政府 。1983年1月1日,郊区划为市区,更名为太和区人民政府,属锦州市人民政府至今 ,从此,太和区在新的体制下不断发展壮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太和区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虽然没有那些名震天下的超级巨星,但这里走出的平凡英雄同样值得铭记。在战争年代,有无数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